袁孝炳-麥地郎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介紹

人物小結:麥地郎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浙商研究會理事。
袁孝炳簡介:
袁孝炳,麥地郎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浙商研究會理事。
短短的十年時間,一家總資產只有三萬余元的家庭絲織小廠,發展成為擁有7個分公司、總資產2.5億元、年銷售超3億元的大型領帶服飾企業——浙江麥地郎領帶服飾有限公司,并榮獲許多企業夢寐以求的“中國名牌”。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那么,是什么使麥地郎迅速崛起的呢? 人,是企業中最活躍的因素。麥地郎正是順應和運用了“人·從·眾”的企業發展規律,將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貫穿于管理之始終,從而使企業保持了不竭的發展活力 “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干涸?把它放到大海里去。” ——引自《企業智慧》 翻開麥地郎的發展史,現任公司董事長袁孝炳臥薪嘗膽、振興企業的歷程躍然紙上。 1994年,袁孝炳創辦企業之初,翻箱倒篋籌集3萬多元資金,大部分用于購買4臺有梭織機,廠房是租用一個村莊的集體房,而他自己的辦公室簡陋得不能再簡陋了。 而到1998年,昔日的家庭絲織小廠已經發展成“嵊州市麥地郎領帶服飾有限公司”。麥地郎又投資3000萬元,征地20畝,引進22臺世界一流的電腦提花劍桿織機,企業馳入發展的快車道。 如果說企業的初創時期,麥地郎的發展主要靠袁孝炳個人的拼搏,那么,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必須從能人創業向集體創業過渡。 麥地郎黨支部書記袁雄興告訴記者:“2001年我臨近退休之時,袁孝炳提出要我到麥地郎公司發揮余熱。當時我想自己年紀已大,怕力不從心,就一直沒有答應?稍⒈佣B三地到我家里四次,我終于答應了他。起初,我們說好了在公司做三年,現在已經是第五年了,我是被他的真誠留住了。”民營企業往往缺乏嚴謹完善的管理,而正是這位有著二十多年國有企業管理經驗的黨支部書記,幫助麥地郎建立了一個黨支部、一套完善的企業制度。 眾多高級管理人才被袁孝炳以誠待人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從而使麥地郎人才濟濟。正是這些人才,共同把企業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干涸?把它放到大海里去!眰人再完美,也就是一滴水;而一個優秀的企業管理群體就是大海。
“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團隊! ——引自《團隊精神》 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實現。袁孝炳深諳這一點,他說:“高知識人才更需要自我實現,使他有職、有責、有權,才會盡職、盡責、盡心!币虼怂麑嗔ο路,讓管理團隊放開手腳做事,即使偶爾犯錯,也“不以一眚而掩大德”。 麥地郎公司融資部經理王臻晶評價公司的用人制度說,公司用人不拘一格,你有多大的腳就給你多大的鞋,如果你有足夠的能力,公司將給你足夠的施展空間,可以從職工到部門經理甚至到更高層領導。在麥地郎,有許多管理中層就是從普通員工拼搏上來的。 事實表明,這種開放大氣的管理風格,使麥地郎充滿了創造力和活力,同時也把人才牢牢地吸引在了麥地郎公司。設計部副經理小呂紡織工程專業畢業,1998年就進公司的她已成為技術骨干,她說,在麥地郎感到很被尊重,公司的用人環境也利于自身發展,因此她很安心地在這里工作,與麥地郎一起成長。國際貿易部的業務員小余來自湖北,這位國際貿易本科畢業的大學生說:“我2003年進公司,現在感覺自己完全融入了公司,很有歸屬感。最近,我又和公司訂了三年合同,還打算長期在嵊州創業和發展! “以一當十并不難,難的是以十當一。”在麥地郎,團隊協作的精神體現非常充分。比如,在公司設計部,如果一位設計人員破解了設計難題,就會在公司內部電腦網絡上公開自己的方法,讓大家共享資源。一個產品從接單、計劃、設計到織造,有時由于調整需要往返數次,但五六個部門通力協作,很少出現脫節的現象。 一個團隊不能有效地溝通,就不能很好地協作。而實際上,溝通是一件非常難的事。例如,職工認為經理說得或者做得并不對,他可能不會向經理說出來;而中層心中想向領導提意見,但出于自己職位的考慮,不愿意把真實想法說出來,等等。為了做好溝通,麥地郎從2001年起向全體員工征集合理化建議,迄今已收到250多條,采納實施率高達92.5%!這個數字,一方面說明了員工建議的高質量,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麥地郎高層的善納雅言,而不少建議或是提高了工作效率,或是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善待員工,就是善待企業的未來;關心員工的發展,就是關心企業的發展! ——引自《中國企業批判》 在麥地郎的生產車間,記者注意到一個細節:每個車間都備有一個小藥箱,里面放了熨傷膏、創可貼等12種常用藥品。領帶三車間主任丁夏君介紹說,這是免費提供的,定期補充和更換。員工汪玫瑰前幾天不慎剪傷了手指,不遠處的小藥箱幫了她的忙,貼上創可貼后,很快止住了血。如果到醫務室,就會流不少的血。 于細微處見真情。麥地郎管理高層認為,如果維系勞資雙方的只是冷冰冰的雇傭關系、硬邦邦的管理條例,而缺少柔性的人本精神,那么這個企業就會失去內在的凝聚力。因此,麥地郎提出,勞資雙方要建立一個合作共事的和諧環境,并將2006年作為創建“和諧企業年”。在此之前,麥地郎已興建了嶄新的職工食堂、別墅式的科技人才樓,投入了數百萬元建成網球場、籃球場、圖書室、文娛中心,盡了最大努力滿足員工在物質和精神上的需求。 麥地郎對職工的關懷,體現于諸多細節。去年,一位車間職工得了癌癥,公司立即組織大家捐款,并對職工進行了補助,這樣的捐款活動麥地郎已經組織了許多次。每年中秋、春節等節日,公司總要請不能回鄉的外來人員吃上一頓團圓飯,讓他們在濃濃的歡樂氣氛中度過節日。去年圣誕節,公司精心組織了圣誕晚會,員工自編自演小品、相聲、歌舞,公司模特隊還走起了T型臺,一時間,臺上臺下,領導員工,融成了一片。 翻開《麥地郎員工手冊》,上書:“員工是一切價值的創造者。創造一個民主、溫暖的工作環境,使員工能各盡所能,并在公司如在家的感覺,讓每一個員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專長及發掘最大潛能,并且得到最滿意的回報!”這并非紙上談兵,麥地郎更關心的是員工的發展,F在,“培訓是最大的福利”已經成為公司廣大員工的共識。麥地郎公司每年要投入數十萬元,請清華等高等院校教授前來培訓,內容涉及企業管理、國際貿易、禮儀教育等眾多領域,去年公司接受培訓的員工達到3500人次!其中,公司全體職工集中聽講座就有兩次。培訓是間接投資,雖然不是今天投1萬元,明天就立刻能產出2萬元的利潤,但是麥地郎認為只要堅持下去,善于學習的企業一定是最后的贏家。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在去年麥地郎春節聯歡晚會上,由數十位員工自發組織演唱的歌曲《感恩的心》在嵊州劇院久久回響,唱出了自己的感激之情。作為員工,不再只想著公司能為自己做什么,而想到自己能為公司做些什么。這種感恩之心也體現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在領帶生產車間,記者了解到,這里的成品率達到了99.5%以上,也就是說,每千條領帶的次品率不到5條,這就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間接提高了經濟效益。 2005年,麥地郎銷售收入突破3億元大關,出口創匯2400萬美元,在領帶銷售產值、經濟效益和市場占有率等方面,均名列全國領帶行業第二位。業績的取得,除了有一套國際先進設備作后盾,有一個行之有效的質量管理體系作保障,更是因為有一批訓練有素、團結協作的員工作支撐。 就像《麥地郎之歌》的歌詞所唱:“為您想得更多,讓我做得更好,昂首搏擊,志在四方……”在洶涌的市場大潮中,麥地郎正眾志成城,搏風擊浪,奮然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