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奕海-揭陽市陽美寶玉石有限公司總裁介紹

人物小結:廣東陽美集團總裁,陽美村黨總支書,揭陽珠寶玉器商會會長。
夏奕海簡介:
夏奕海,男,漢族,1962年生,廣東省揭陽市東山區磐東鎮陽美村人。1997年任陽美村黨總支書記,廣東陽美集團總裁。2002年6月陽美村黨總支被授予“全國農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先進集體”,2005年4月陽美村被亞洲珠寶聯合會授予“亞洲玉都”,2006年1月被中國輕工業協會授予“中國玉都”。
守 玉
到陽美你會發現,這里無處不說玉,無人不玩玉,抬眼可以見玉。陽美人家家從事玉器業,這里的農民被稱為“玉農”,這里已是一個玉的世界。 “發展就是就是幾年的事情”。說起陽美的玉器業,大多數人這樣說。 自1905年開始,陽美就有人從事玉器行當。起先是貨郎式的買進賣出舊玉,因為遇到一些殘缺玉飾,所以有了修補這樣的最初加工,在玉器長久不衰的暴利誘導下,陽美加工的技術不斷成熟,成為粵東的“金玉之鄉”。 但相對于現在的狀態,原來的發展似乎不值一提。十年前一點,陽美還是個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玉器加工的偏僻小村。那時的陽美破舊不堪,村民居住為“竹桿巷”,陽美不要說在中國、在東南亞,就是在二公里外的揭陽市,除了業內人士,也沒有多少人知道。 1997年,以夏奕海為首的新一屆村班子敏銳地認識到,隨著中國長足的發展和繁榮,隨著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玉飾的需求將與日俱增,玉器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陽美人一定要“守”好祖先傳下的基業。 在夏奕海看來,陽美玉器加工雖有近百年歷史,但總富不起來,癥結在于沒有得力的組織引導,小農經濟的傳統思想束縛了人們的手腳;要把陽美的玉器行業做大做強,必須以攻為守,破除小富即安的小農意識,打破家庭式的小打小鬧生產格局,整合脆弱分散的生產要素,打造聯合艦隊沖擊市場經濟大潮。 “做大玉文章,建設玉器專業村”。這是夏奕海做出了戰略性地選擇。 通過對國內外玉器市場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的全面分析,他們提出了“以純天然玉器為品牌,以機制創新為動力,以改善經營環境為先導,以開拓市場為目的”的發展理念,培植陽美玉器效應,以特色取勝超常發展。 而村官的決策變成村民的共識,陽美村的玉器業就此沖天而起。
求 玉
也許,夏奕海是個唯一看緬甸新聞的中國村官。 如果不是外出,或者有特殊的事情,每天的固定時段,他都要在陽美國際大廈自己的辦公室,看一段緬甸的電視節目,密切關注著這個南亞國家的時局。 這是因為,陽美雖有“玉都”之美譽,其實不產片玉,陽美加工的玉材,幾乎全部來自緬甸。 購買玉石是玉器加工的“第一道工序”。 最初的玉石從云南購買,上個九十年代中期之前,他們坐火車穿過南中國,輾轉到騰沖、瑞麗、盈江等緬甸玉石流通之地,也只能選取一些低檔的毛料。可短短幾年,陽美便有一支龐大的采購玉石隊伍,來往于廣東和緬甸之間。由玉石商人包機直去緬甸,發展到從廣州開通至仰光的直飛航線。而且,他們購買的玉材也量大質優。 據有關記載,首次直航,陽美人就一次購買了10億元的翡翠原石。 迅猛的需求引起緬甸政府的關注,為了保護玉石資源,公平合理交易,緬方出臺政策,規定所有交易必須公盤拍賣。 在這個微妙的節骨眼上,夏奕海多次飛往緬甸,深入玉石礦區,廣泛接觸緬方官員和玉商,加強溝通尋求雙贏。他鼓勵村民積極適應這個變化,既遵守產地國的政策,又依靠精誠團結,避免惡性競爭。 非但沒有出現大的波折,有一年春節期間,緬甸一大玉料公司的老板為和陽美客戶鞏固關系,特地從緬甸趕到陽美,大辦筵席宴請客戶。陽美保持了購買玉石的主導權。2000年,陽美取代臺灣和香港,成為緬甸翡翠的主角。 夏奕海用他的真誠和智慧,運籌帷幄,決戰海外,千萬里的追尋,成就了這個全國最大的玉器專業市場,成就了這個全球最大的高檔玉器生產基地;也成就中國農村極為罕見的經濟模式:從國外進口原料,靠先進的技術進行加工,然后內營外銷,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
擔 玉
某先生買了一塊十多公斤的玉石,切口沒有什么顏色,買價一萬元,后來自己切了一刀見到大量綠色,立刻有買家出價70萬元,貨主也不貪心把它賣了。誰知買主自己再切,里面又沒什么綠色,估價降到15萬。 神仙難斷寸玉。 玉礦坯優劣的辨析,至今尚無先進的科技手段可供借助,全憑行業眼力與經驗進行直觀判斷。所以說,購買玉礦坯,三分靠經驗,七分憑運氣。原始開采的玉礦坯含泥蒙垢,有的看似瑕玷,其貌不揚,叫價不高,碰上好運氣,買后鋸開,紋理飛龍走鳳,渾然天成,加工后價值連城;倘若運氣不好,玉石內部被礦坯所侵淫,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鋸開廢石一塊,則一文不值。業界形象地稱購買玉石為“賭玉”。 “黃金有價玉無價”,一塊小小的玉礦坯,價格少則幾萬、幾十萬元,多則幾百萬元。由于高風險,玉農們對購買玉礦坯又愛又怕,以前各家各戶分散經營,誰都不敢,也不可能把玉器生意做大。為有效規避風險,村黨總支大膽創新機制,引導玉農放棄一夜暴富的幻想,凡有購買玉石,均組織他們在自愿組合的基礎上,實行臨時靈活的股份制運作,做到利潤共享、風險共擔。在我看來,這種方式可以稱之為“擔玉”。 夏奕海不但制定游戲規則,也用村財大膽參股引導。每當有玉礦坯運到本村,他們便組織有經驗者進行鑒別評估,洽談價格,實行自愿參與,組成股份合伙,然后進行鋸玉,重新定價分紅或計賠,分頭制作各類玉器珠寶飾品。 由于陽美人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預測和判斷玉石原料價值大小的豐富經驗,實行這一機制創新后,如虎添翼,如魚得水。“賭玉”變作“擔玉”,消除了玉農的“恐玉癥”,讓他們真正放開了手腳。同時,玉農結成利益共同體,促進了他們的合作意識,帶動了一大批玉石加工場、雕琢廠的產生,使從業人數急劇增加,生意越做越大,形成了規模效應。
立 玉
在陽美看到,一位顧客要買一個平安扣,他只對老板說要個1萬塊錢的,商量好什么時候取貨,交易就算定下了。 在陽美,一塊長約6厘米、寬4厘米、厚0·7厘米的翡翠,經雕琢成墜牌后價值竟逾百萬元。 而走進老牌的老洪祥玉器店,玉器商拿出最為昂貴的玉器,只有手指頭大的觀音標價達1800萬元。 真是天價啊!可平時看到商場和旅游點的手鐲,才幾千塊錢。問其緣由,才知玉器產品一般分a貨和b貨,a貨即純天然玉石制成,b貨則由高科技復合而成。A貨由于是純天然玉器,質地好,色澤鮮麗,紋理自然,彌久益真,因而價值不菲。 要做大做強玉產業,就要堅決摒棄采用高科技給玉器鑄紋。夏奕海認為,急功近利的做派,是對玉文化的一種背叛和褻瀆。陽美堅持把純天然玉器加工作為主攻方向,以優質贏得市場,以信譽取信客戶,以誠信打造品牌。他們在緬甸大量進口原石,原因就在于此。 “玉不琢不成器”,有上好的原料,雕玉技藝還需精益求精。陽美玉器產業注重兼容并蓄,吸收博大精深的中華玉器文化,不斷創新玉雕工藝,不斷推陳出新。他們集納南北兩派玉雕藝術的精華,糅合圓雕、浮雕、潮汕木雕和潮繡等工藝手法,創造出獨具一格的陽美玉雕工藝,以“精”、“奇”、“巧”、“特”取勝。 由陽美玉器設計師傅發明的“浮雕托地機”,把雕刻玉器的機械由傳統的“側刻”,改變成為“豎刻”,“豎刻”速度比“側刻”快10倍以上,成本卻大大降低。 陽美玉雕技術的提高,還有一個“做法”值得一提。他們有個“相玉”的習慣,即把要雕琢的玉石公之于眾,讓玉匠師傅們發表高見,選用最合理的雕刻方案,讓好料盡善盡美,讓瑕疵變廢為寶。 陽美玉器花式品種,從原來的幾百種發展到現在的幾千種,主要有翡翠龍帶鉤、紫色玉觀音、翡翠手鐲、戒指、戒面、翡翠玉墜、仿古飛禽走獸、花草玉雕和無瑕白玉等,款式繁多,造型精靈,格調高雅。國際著名的珠寶商對此贊不絕口:“陽美玉器,堪成一絕”。
推 玉
為把陽美玉器推向世界,夏奕海制訂發展規劃,注重搭臺唱戲,改善村容村貌,優化發展環境。他們對村集體土地堅持不分不賣,推行投資主體多元化,統一規劃建設,通過建樓房售租鋪面,提高土地利用價值,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提高玉農的收入。 在多年連續投資建設的基礎上,2006年10月,陽美與廣東創鴻集團聯手,投資15億元建設中國(揭陽)國際珠寶中心。這個項目用四年時間分期建設,分為兩大板塊,一是形成以玉器為主,相關行業為輔,集生產、加工、拍賣、鑒賞、會展、物流為一體的產業鏈。二是開發旅游配套項目,形成集潮汕美食街、星級酒店、文化長廊、潮汕特色精品專賣區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服務中心。可以想象,未來的玉都該有多么光彩照人。 2002年以來,陽美玉都每年都於10月21日舉辦規模大、規格高、專業性強的國際玉器節,每屆玉器節都讓人大開眼界。其翡翠玉器展、玉器精品評選、玉飾品高峰論壇、翡翠玉器拍賣等活動,更是主導著亞洲乃至國際玉器界,引發著一場接一場的翡翠熱。 良好的創業平臺,促進陽美村玉器生產飛速發展,目前加工企業1730多家,從業人員達35000多人,年流通額達40億元。緬甸的中、高檔翡翠玉石原料每年約有85%流向陽美,大陸90%的中、高檔翡翠飾品出自陽美,香港嘉士得拍賣的玉器精品大多出自陽美。陽美的玉器走向了中國各大都市,走向了日本、新加坡、緬甸、泰國等亞洲和世界市場。 “此石無言,最可人”。玉石不是一般的石頭,玉器也不是一般的商品。夏奕海崇尚它無與倫比的文化價值,因而得到了最奇跡與豐盈的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