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發靜-浙江溫州日豐打火機有限公司董事長介紹

人物小結:溫州市煙具行業協會副會長,溫州日豐打火機有限公司董事長,獲得2003年CCTV年度經濟人物榮譽
黃發靜簡介:
黃發靜如今備受煎熬。他非常擔心他為之奮斗了25年的金屬打火機產業,會在他這一代人的手中消失。 黃發靜是溫州市煙具行業協會的副會長,也是溫州日豐打火機有限公司的董事長。5年前,為抵制歐盟CR技術性貿易壁壘,黃發靜第一個站出來,且信心滿滿,因此獲得2003年CCTV年度經濟人物。 金屬打火機,是中國民營經濟發源地溫州的符號性行業,曾占據全球金屬打火機市場的80%。如今,在成本高漲的態勢下,這個行業遭遇巨大壓力,來自有關方面的數據顯示,2007年溫州有超過20%的打火機企業沒有銷售記錄。 面對如此局面,黃發靜卻無計可施。“我非常困惑,心里非常難受”,黃發靜一聲長嘆說,溫州打火機企業剩下不到百家,不到鼎盛時期的1/20。最關鍵的是,整個溫州打火機行業的信心在喪失,連一點維持的信心都沒有。 而且,在這輪各種成本高速上漲的疊加效應下,打火機行業并非惟一的“災區”。鞋革、服裝、鎖具、眼鏡、低壓電器等輕工業行業無一幸免。據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調查,溫州市30多萬家中小企業中,有20%左右處于停工或半停工狀態。
“活著就已經不錯了”
20年前,小小的打火機,成就了許多溫州人發家致富的夢想。在鼎盛時期的上世紀80年代,溫州打火機企業多達2000多家。那時,家家打火機企業生活都很紅火。 隨后,由于競爭性淘汰,2003年溫州的打火機企業數量減少至1000余家,2006年降至600家左右。 此時還未完全走出“價格戰”泥潭,也未在品牌、創新方面達到一定高度的溫州打火機企業,又開始了高成本之旅。 從2007年開始,壞消息接連不斷——金屬原材料漲價、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歐盟CR技術門檻提高等。自2003年以來,打火機成本最起碼上漲了15%以上,而原先利潤也沒有15%。 黃發靜說,2007年至今,溫州打火機企業已經不到100家,預計明年極有可能下降至三四十家。 詹先生也感受到了類似黃發靜的壓力。他是溫州一家打火機企業的廠長。自今年5月以來,受義烏小商品市場進入淡季的影響,該企業訂單已經減少了三分之二。為維持正常運營,企業便加大裁員和縮小企業規模來解決虧損。 從去年開始,這家打火機廠裁員不斷,由最多時的60個工人,只剩下如今的20多人。原先的8名管理人員,到現在只剩下2位。與此同時,租用的廠房規模也在縮小,從原先的1000多平方米,縮小到不足500平方米。詹先生說,如果成本還將上漲,這家企業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要倒閉。 但在黃發靜看來,詹先生所在的企業,能生存至今就已經謝天謝地了。事實上,包括打火機在內,溫州鞋革、服裝、眼鏡、剃須刀等眾多中小企業正面臨關閉的命運。 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03年溫州一定規模鞋企有5000余家,如今已銳減至2600余家。該協會報告指出,隨著各種壓力的上升,轉產、倒閉的企業將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溫州巨一集團常務副總經理戚亦農說,鞋企正以每年20%的速度減少,按此計算,預計5年之內,“中國鞋都”溫州90%的鞋革企業將會消失。 在整個中國,溫州并非特例。在珠三角,問題似乎也很嚴重。根據亞洲鞋業商會去年11月的統計報告,在廣東的鞋廠有五六千家,大中型鞋廠已經關閉1000多家,其中在兩三個月內,惠東的3000多家鞋廠中就有四五百家中小鞋廠倒閉。 “能活著就已經不錯了”,黃發靜無奈地說。 “要想方設法搞下去” 黃發靜在打火機行業已經做了25年,是打火機產業的第一批創始人,今年是他迄今為止經歷的最為艱難的一年。 在他看來,原材料漲價、人民幣升值等,經過企業一段時間的努力,都可以慢慢消化,但目前最為關鍵、或者是最為危險的信號是,整個打火機行業連一點維持的信心都沒有。 一位溫州骨干打火機企業的老板,由于打火機生意不景氣,幾年前就在經營打火機之余,開始向房地產業發展。如今,他干脆把廠房租掉,一年租金收入上百萬元。 “企業普遍反映比較難做,”溫州甌海區鞋革協會秘書長何國良說,大多數企業都在觀望,僅維持正常的生產秩序,等待來年機會。如今甌海區大多數鞋企只接外貿大單,且時間一般不超過3個月。 “我不甘心這塊牌子,在我們這一代人手里消失,所以我一定要想方設法搞下去。”黃發靜說。但現在那些仍活著的打火機企業,還能維持多久?目前并無答案。 黃發靜的日豐打火機公司,是溫州大型的打火機企業之一。和其他中小企業一樣,這家公司最近幾年也同樣備受成本高漲煎熬,但與中小企業不同的是,經過技術創新、市場拓展后,這家公司的業務還算比較穩定。目前,日豐打火機公司正在大量生產比較難做的、要求繁瑣的、款式新穎的打火機。 同時,提高產品售價,也是企業維持生存的主要措施之一。據溫州海關統計,今年一季度,出口打火機單價同比上升了35.6%。 在去年,與ZIPPO打官司而一舉成名的溫州市恒星煙具眼鏡有限公司,推出他們的多個系列STAR產品,產品設計、風格明顯突出了中國特色,其零售價也提高到100元左右。而之前,在市場或網絡購買STAR的產品,一般花費不超過20元。 另外一家溫州大型打火機企業--浙江大虎打火機有限公司,則成功進入墨西哥、哥倫比亞等一些海拔在2500米以上的南美市場。據了解,去年大虎公司研發了一款高原打火機,成功地實現了高原防風打火,正是這款新產品給大虎打火機帶來了新的商機,拓展了市場空間。 黃發靜說,大企業在業務上可能會稍微穩定一些,但如果中小企業相繼倒閉,將面臨區域企業太少的狀況,形不成行業規模效應,這最終又將導致大企業的競爭力減弱。 黃發靜被列入2003央視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候選人名單,成為央視自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以來,第二位殺進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候選人名單的溫州人。 在央視列出的20名候選人中,黃發靜的名氣應是最小的。他的日豐企業也為最小。據稱,黃發靜被列入2003央視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候選人,是基于他敢于打國際官司。 2003年7月19日中國打火機產業應訴歐洲打火機制造商反傾銷指控取得勝利,中國800多家打火機企業因此受益,而黃發靜是中國廠家直接參與組織應訴的領導者之一。 1998年歐洲打火機制造商提出,2歐元以下的中國打火機需加防止兒童開啟裝置,即帶歧視性的CR法規草案,2002年進入表決期,黃發靜是溫州打火機廠商中第一個獲得消息并第一個站出來抵制的人。 2002年3月黃發靜踏出國門與商務部公平局官員一起親赴歐洲進行正面交涉,此舉是中國加入WTO后第一個應對國際貿易技術壁壘的案件,也是中國民營企業第一次以民間商會的名義亮相解決國際貿易糾紛的舞臺。在國內外都引起很大反響,現在抵制CR法案的實施也取得了很大進展。 黃發靜,他的企業不算大,可他在溫州乃至全國都挺有名氣——他是“2003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入選的理由是他敢于打國際官司,面對不合理的歐盟CR法案,第一個站出來進行抵制。這是中國加入WTO后第一個應對國際貿易壁壘的案件,在國內外都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這,體現了他作為一個中國企業家對國家、對行業的社會責任感。 而黃發靜有名氣的另外一個原因,則是他很有可能是中國第一個到員工家鄉拜年的老總。這,又體現了一個民營企業家對員工的責任。 員工給老板拜年,正常;老板給員工拜年,而且是驅車千里專程到員工家鄉拜年,可是非常少見了。然而,2005年、2006年,連續兩年,春節前,黃發靜都專程到員工的家鄉給員工拜了年。
一盤家鄉菜引發的想法
說起拜年這回事,還真不是他心血來潮。 那還是在2002年年底,黃發靜平時喜歡常去員工宿舍走走看看,了解員工的生活情況。一次,他下班后又習慣性地走進員工的宿舍樓。正好,有些員工下班后在炒菜,散發出陣陣誘人的菜香。“本來我的肚子就餓了,于是順著香氣找到一戶員工房間里,他們正在做豆腐干炒肉,我嘗了一塊,哎呀,把我給辣的……”黃發靜講起這個小插曲,自己也忍不住笑了。 員工告訴他,這是他們的“家鄉菜”。“家鄉”!黃發靜聽到這個詞,心里一陣溫暖。他聯想起這些員工,離別家鄉在外闖蕩,這么多年跟隨在自己身邊,很不容易,自己卻連他們的家鄉是什么樣子都不知道,也不知道他們的家人生活得到底好不好。于是,黃發靜動了念頭要去員工的家鄉看看。 “過年的時候我去你們家鄉好嗎?”黃發靜發自內心地對員工說。 “好啊好啊,經理,您要是去了,我們村里的人肯定都會羨慕我。”員工們又驚訝,又開心。 “經理,您說的是不是真的啊?”有些員工還有些不相信。 …… 那天晚上,黃發靜在員工的簇擁下走出宿舍樓的那一刻,他在心里便暗下了決心:一定要去員工家鄉看看! 那一年,正是黃發靜最忙碌的一年,為了應對歐盟的訴訟,他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其中,去員工家鄉看看的心愿也只能暫時擱下。 然而,他卻從來沒有忘記過對員工的承諾。
情濃似酒安徽行
2005年1月25日,許多日豐安徽巢湖籍的員工都會記住那個日子。那一天,安徽無為縣嚴橋鎮龍頭村的村民們突然聽到村頭傳來了陣陣鞭炮聲,許多人跑到外面一看,見幾輛小轎車,遠遠地從田埂那頭開來。 車隊開近了,村民們方看清車身的幾個大字“日豐赴安徽慰問員工團”。日豐?就是咱村里有很多人打工的那個廠子!村民們特別興奮,又很羨慕——“這個老板,人可真好,還來村子里給打工仔拜年。” 老胡則是聽到村口的喧鬧聲才出來的,看到熟悉的車牌,他意識到老板已經來到自己的村莊,幾乎是連跑帶跳地迎了出去。他從1992年進廠到2004年因為腎結石回家休養,一直在日豐工作,生病后天天巴望著早日痊愈回廠。 大家都很激動,黃發靜的心里,也很不平靜。“進村的時候,感覺就像當年老百姓歡迎紅軍一樣,員工們自發組織了歡迎隊,又是放鞭炮又是敲鑼打鼓的,還跳著舞,歡迎著我們。要說我也是見過不少大場面的了,這種情形還真是第一次經歷,心里面特別感動。” 這個村有30戶人家,在日豐打工的就有40多人,而且許多是夫妻、兄弟姐妹,甚至一家三口都在日豐。大家聚集在農家院里,跟老板一起吃團年飯,沒有等級,沒有尊卑,只有相互的尊重和感恩。 這一次拜年,不僅讓黃發靜與員工的心貼得更近,更讓他了解到內地鄉村經濟落后、人們生活窮困的現實。在三天時間里,黃發靜還走訪了當地的五保戶、老黨員、老模范以及復員軍人等幾十戶困難家庭,每戶人家都發了慰問金,最低500元。 “看到農村貧瘠的現實,我一下子就能理解一些外來務工人員為什么為了幾塊錢可以打架,甚至動刀,我也更理解了前幾年的那場風波。”黃發靜說。 黃發靜所講的“風波”,是幾年前,由于生產成本提升,企業生產部門沒有跟員工充分討論就決定把工人的組裝費每件降低了5分錢。 在日豐,一向與員工相關的決策都是充分征求了員工意見的,所以,這一次管理層的“擅自”決策,讓工人們很不滿意。于是,鬧起了小“罷工”。 黃發靜知道此事,立刻在全廠做了檢討和解釋。“其實工人們都很能理解我們,關鍵是作為管理層,應該給員工充分的尊重。” 在黃發靜的誠懇道歉下,員工們都理解了企業的困難,同意工錢降低。而黃發靜也感到不能將損失都算到員工身上,于是主動提出只降低3分錢,雙方達成了相互的理解。 “在當時,我只是從應該尊重員工的角度去看待這幾分錢的問題,而到員工家鄉拜年后,我深切地體會到了我每降哪怕一分錢,都會對員工生活造成壓力和傷害。” 關心員工,了解員工,進而理解員工,黃發靜認為這是和諧的企業勞動關系中非常重要的前提。 體會到給員工拜年的好處,2005年年初,黃發靜又去了趟江西。在那里,黃發靜給當地困難家庭發放慰問金時,都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字,只留下了“一位溫州老板”幾個字。 “我們的老板,讓我覺得非常自豪,在村子里很揚眉吐氣。”江西小伙汪建輝說。2005年黃發靜到江西,就是他專門從城里請來了大廚師,為大家做了一頓豐盛的團年飯。“老板對我們好,我也感激他。”汪建輝這樣對記者說。 黃發靜的故事流傳開了之后,引起了許多企業的效仿。據報道,今年有好幾家企業老總打算去員工家鄉“拜年”。“這是一個讓老總和員工溝通的好方式,要想了解你的員工,首先就要了解他所生長、生活的環境,他的家庭的處境,這樣對員工的一些行為才能做出更準確的判斷。”有專家這樣認為。 和諧,有時候并沒有什么規則可循,它來自于一個企業家內心的向往,這是一種更溫暖的力量,推動著企業的成長和發展。 |